top of page

最新文章


為何建為誰築? WHY WE BUILD?
阿樂/台灣石虎小泥窩實作班,2017 秋 在城市中的環境,鋪天蓋地的是千篇一律的大廈,腳踏著的大地都是灌上瀝青水泥的道路,源源不絕的龍頭水是水壩開山闢石家家離鄉背井的產物。人類的創造好像為解決問題產生更多問題。在享受著方便和資訊發達的同時,我們被驅使在時間巨輪中越走越快。創造成為純粹物質生產和無意識的行為。其產物成為他人的消費品, 脫離了跟創造者的關係。我們為了充飢和居住而賺錢。但果腹定居以後,我們又為什麼而賺錢?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變成只會依據程式工作的一隊工蟻,俯首服命於掌控著靈魂的母蟻。 自然建築是一門技術,當中的原始智慧在人類的現代演化下續漸被淡忘。但更為重要的,是自然建築是一種生活的態度。創造自然建築讓我們重新審視生存的意義:如何生活。 As cities are occupied by buildings of universal materials, a network of bitumen roads laid in order to lead to everyone’s doorstep , or dams built to f
阿樂
2017年11月3日讀畢需時 8 分鐘


苗栗通霄小泥窩心得<5/22-31>
那天早晨,我坐上了彰化往通霄的區間車,心想我要去蓋土房子了。 當初認識自然建築是在台南一個空間裡,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{fb:飛魚記憶美術館},請Emma協力指導蓋一間土磚牆和竹編夾泥牆房間,那時的我,完全沒興趣;只知道以前鄉下三合院都是這樣蓋的,隨著日子一天一天地...
游鈞桓
2017年6月30日讀畢需時 2 分鐘


在泥裡找到小王子的玫瑰
馴養在「野地森活」裡,成為彼此的唯一 以土地裡隨手可得的材料建造一座餵飽家人的窯灶,是「野地森活」友善土地的心念。僅僅就沙與泥土加稻草,和合著水,依著比例調出每階段結構所需求的材料。到場實作的每位伙伴赤手空拳,甘願成為大自然裡的孩子,像被小王子馴養的狐狸一樣跟隨著野地森活的創辦人——Emma老師,成為彼此在這二十天裡唯一的家人與夥伴。 大伙如啄木鳥般一起挖出20公分深的洞,或像隻壯碩的水牛一起逐步地把大石砌起來,時而還當起山中的野孩子一起踩沙土揉土團敷泥漿,一層又一層的,一遍又一遍的,在二十天裡完成這座窯灶的結構與系統。 彼此之間存在著一種節奏與默契,團隊的力量真得很神奇。 記得某天片段,小鄧排著土窯上頭的保溫層、我拉著推車將大石搬到工作區、鈞桓與師傅在地基上砌著石頭、小蘇用力砸碎大石為了得到小碎石,還有IShin準備揉土團的材料。大伙專注於眼前,即便完成了又能隨即再找到另一項工作,如此循環且有節奏的完成階段性的任務。 狐狸對小王子說:「但你不能忘記,你要為你馴養的東西負責,你要為你的玫瑰負責。」 一度懷疑過這樣緩慢且手工製作的品質,然而
陳穎瑩
2017年6月8日讀畢需時 4 分鐘


2016年柳營土窯實作
能遇到好師傅是幸運的,遇到對於泥土有深刻了解,且已經有將近40座土窯經驗的Emma老師,毋寧是大幸運。她像是傳遞自然靈力的精靈,在作窯的過程中,示範傳統土工法運用,用身教,讓我們領會“土”的妙用與柔情。 團體的形成:打好基座 頭一天, Emma說這窯的形狀未定,要看取得什麼當地的材料,所以是上天給的窯。用一個很神祕、有點玄的方式,引導我們模糊地理解土做的道理。 然後,我們看到的材料就是一堆大大小小的石頭、沙子、稻草、土以及枕木,散置在預定作窯的基地四周。這基地,是一個剛作起來的鐵皮亭子,地面作水泥鋪面,中間留一個兩公尺見方的泥土地。而我們做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要把這泥土地挖出50公分深、約90公分見方的洞,而挖出的土,要堆置一旁,把石頭整理出來,備用。 挖土是體力活,在場沒有人像是幹過體力工的。Emma很慎重地強調了工具使用與歸位的安全要求後,大家就開動了。好像是要彌補自己體力勞動的生疏,我看到每個人包括孩子,都非常努力地投入,然後有默契地輪流。每個人十幾分鐘的付出與流汗,累積出效益,坑就這樣挖好了。 接著是更吃力的搬石頭疊地基,石頭有重量,
柳婉玲
2016年11月1日讀畢需時 10 分鐘


在與大自然的互動中遇見自己:記宜蘭土包子與平靜土窯
我的文字就是我 。 以下只會有真實的混亂、真實的驚喜和真實的困惑,最後無法走向平靜的結尾。沒有起承轉合,只有看一點、走一點、寫一點。我好像走在沒有步道的樹林裡,沒有哪個方向是對的。只有走,只有我想往哪裡去。 感謝陽光,感謝土地 在宜蘭的四天,每一天最期待的就是晨圈。晨圈是華德福的習慣,會在早上圍成圈祈禱、感謝、唱歌。 第一天的早晨,我們圍著晨圈,唱歌並感謝一切。我其實已經忘記我們唱什麼、感謝什麼,但我記得那一天,有個小女孩,閉著眼睛,感受到太陽照在自己的身上,從溫暖轉為炎熱,感受到土地的清涼和柔軟。那時,她覺得好舒服,很深的喜悅、感謝從肚子一點一點地湧到唇邊,讓她渴切地想唱歌、想說話、想跳舞。這種感覺一遍一遍地出現在那四天,不只在晨圈,在等待火神時,在舒服地感受腳下、手上的土時,在我用「心」擁抱另一個人時,這些喜悅就像個小精靈,跳進我的肚子裡,然後又跳啊、跑啊,想從我的嘴巴、手、腳跑出來,變成一首歌,或變成我想跳的舞。 某一天早上,也領受了植物的神奇力量。受了阿納斯塔夏的影響,我又開始跟植物說話,那天早上,因為沒喝咖啡而非常疲憊
王俞涵
2016年7月30日讀畢需時 13 分鐘


我和土戀愛了
這是一段撿拾碎片的歷程 。 我在撿拾自己的碎片,在踩土、摸土、用身體觸碰所有自然材料的勞動裡,我發現自己的好多樣子。時而驚喜,時而混亂。隨著時間,我把這些碎片細細地看過,一點一點地接受與原諒,然後把它們拼回我的身體。 這些日子,不過就是在重複這樣子的事,但這些事卻讓我越陷越深,只想更碰觸自己,更認識土地,更以開放的心面對相遇的每個人。 好像得先從花蓮的土牆談起 。 在花蓮的感覺廚房,我和土戀愛了。我好喜歡把土塞進牆上的鐵絲網,想霸佔這份工作不讓別人插手,不想吃飯、不想睡覺,深怕要停止這份工作,停止這美好的感覺。 那時我們總共要工作五天,我原定第三天要離開,但可以選擇待到最後一天。可是在第三天,我猶豫了很久,還是決定離開花蓮回到新竹。因為心裡有些害怕,害怕我好不容易有的美好感受,會在隔天消失,會發現是自己誤會了,我其實沒有愛上土。我害怕拆穿這些美好,所以就這麼離開了花蓮。但一到家,我立刻為了重溫那些感覺,報名新化的土暖椅工作坊。 直到開工的前一晚,我都害怕這一次的尋覓會讓我發現自己和土的另一些樣貌,發現我不愛土,發現我又得重新尋找。
王俞涵
2016年7月30日讀畢需時 10 分鐘


一口滋養生命的窯:從天然酵母窯烤麵包開始
紅窯火在黑夜熾烈,我們在土地奔放。那熾烈是眼前的窯火,那奔放是此刻與大地連結深靜的人心。 窯是土窯,座落於高雄岡山生命源共生家園發展協會,有一個很美的名字:五餅二魚,那是取自聖經裡一段關於分享的美麗故事。而在窯前歡聚的我們是一群人,一群熱愛土地,熱愛分享,熱愛生命,熱愛...
林采瑩
2016年7月29日讀畢需時 4 分鐘
bottom of page
